乐在亿泽

2025丨 亿泽读书月企业文化征稿-《草民》Bincy
发表时间:2025-04-23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 字体:【

读书月投稿-《草民》看清命运后的从容生长

作者:Bincy

《草民》是作家蔡崇达继《皮囊》《命运》后的“故乡三部曲”收官之作,于2024年5月出版。全书以福建泉州东石镇为背景,通过七篇相互关联的短篇故事,描绘了三代普通人在疾病、破产、家庭危机等重压下的生存图景:癌症患者黑昌组织“命运慢跑团”与病痛赛跑;破产青年蔡耀庭在台风天寻找生活勇气;背负观音像的“曹操”用问候治愈小镇创伤。作品聚焦草根阶层“野草般”的生命韧性,探讨“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”的核心命题。蔡崇达以闽南文化为底色,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网状叙事结构,展现普通人在苦难中迸发的微光,揭示“体面活着”背后的生存智慧与尊严,被誉为“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备忘录”。

一、苦难是照见人性的棱镜

读《草民》时,我常想起老家村口那棵被雷劈过的老榕树——焦黑的树干上,总有新芽倔强地钻出裂缝。蔡崇达笔下的东石镇众生相,恰似这棵老树:被命运雷击过,却从未停止生长。书中的“曹操”背着观音像走街串巷,逢人便问“你今天过得好吗”,这个荒诞的行为艺术,实则是当代人的精神寓言。当我们在传统压力中疲于奔命时,谁不是在负重前行?但蔡崇达告诉我们,真正的尊严不在苦难本身,而在黑昌隐瞒癌症为儿子筹办婚礼的沉默里,在莲姨卖菜还债时挺直的脊梁中。

那些被斥为“愚昧”的坚持,恰是草根动人的智慧。秋姨执着于让痴呆儿子生育健康后代,看似迷信的行为背后,是母亲为血脉延续孤注一掷的悲壮;蔡耀庭创业失败后在海边与少年许安康的相遇,印证了“救赎他人即是拯救自己”的生命辩证法。这些普通人用笨拙却诚挚的方式,在命运沼泽中开凿出呼吸的孔道,让苦难成了照见人性光辉的棱镜。

二、体面:卑微者的精神铠甲

书中反复出现的“体面”二字,构成草根阶层的精神内核。莲姨在丈夫欠债逃亡后,坚持每天清晨将青菜码成艺术品般出售,每周按计划偿还债务。这种近乎偏执的秩序感,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无名画工在供养人华服下偷绘的市井烟火——真正的尊严从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黑暗中的自我持守。

“命运慢跑团”的设定更具深意。当黑昌带领病友们用奔跑对抗化疗的痛苦时,他们踏出的不仅是脚步的节奏,更是对生命主权的宣示。这让我想起《活着》里的福贵,但蔡崇达走得更远:他不仅书写“活着”,更追问“如何活着”。就像台风来临前蔡耀庭冲向大海的瞬间,那种在毁灭中寻找生机的勇气,恰是中国人“向死而生”的生存哲学缩影。

作者对“体面”的解构充满张力:当秋姨跪在庙里磕头求签时,额头沾染的香灰不是屈服的印记,而是母亲为子女奋战的勋章;当“曹操”用观音像压弯脊背时,畸形的躯体反而成了小镇的精神图腾。这些反讽式的书写,撕开了世俗对“成功”的狭隘定义——在遍地六便士的时代,总有人固执地仰望月光。

三、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

《草民》中震撼的启示,在于揭示了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生存密码:普通人的韧性,才是文明真正的防波堤。书中三代人的命运轨迹,暗合着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史——从赶海拾贝的渔村到物流中心林立的新镇,变的只是工具,不变的是那份“把日子过下去”的执念。

蔡崇达用显微镜般的笔触,捕捉到了体制缝隙中的生存智慧:黑昌在病友群中建立的互助规则,与百年前挑夫们的“暗脚价”联盟遥相呼应;莲姨的还债计划表,分明是现代版的“愚公移山”。这些未被写入教科书的民间智慧,构成了对抗系统异化的免疫系统。正如书中反复出现的“野草”意象:它们不需要沃土,靠着砖缝里的尘埃和雨水,就能长成一片草原。

这种生命力在当代依然涌动。当程序员在GitHub留下开源代码,当外卖骑手自建换电站联盟,当年轻人用“躺平”重构奋斗的意义——我们仍在用不同的工具,重复着祖先的生存辩证法。蔡崇达提醒我们:真正的文明韧性,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,而在普通人晨起时煮的一碗面里,在夜市摊主收摊前擦净桌面的动作中,也在打工人一日日的工作中。

这部作品让我们与自己和解:我们不必成为英雄,只需要像“曹操”那样,在负重前行时不忘问一句“你今天过得好吗”;不必追求逆袭,只需如秋姨般,在绝望中为所爱之人留一簇火种。这些微小而具体的坚持,终将在时间的河床上硌出属于普通人的刻痕——正如东石镇的海浪年复一年冲刷礁石,看似徒劳,却雕琢出了壮美的海岸线。


 
上一篇:2025丨 亿泽读书月企业文化征稿-《把自己当回事》Celia
下一篇:2025丨 亿泽读书月企业文化征稿-《人生是旷野啊》Winner